Medical Lab Encyclopedia
2017/3/7
張耀仁 副教授 / 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研究所、陳素琴組長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檢驗科 藥物檢測中心
目目前國內濫用藥物情形日益嚴重,新興濫用藥物-卡西酮類合成毒品近5年來悄悄出現在國內市場,針對年輕族群,以偽裝方式。混雜於咖啡包、奶茶包或軟糖中,進而流竄於夜店、KTV、飯店轟趴等等娛樂場所,造成極大的社會問題。2016年12月發生的W飯店小模致死案件,驗出近十種毒品,其中就包含致命的卡西酮類合成毒品。
卡西酮(Cathinone,如圖1左上),其實是個天然植物中所含的生物鹼,該植物為常綠灌木,分布於阿拉伯半島與東非周邊國家,近年來亦栽種至大陸海南與廣西等地,其學名為Catha edulis,音譯為「Khat」、「Qat」或「chat」,因而稱為恰特、卡特葉或草;亦有人因其葉曬乾像茶葉,因此將之稱為巧茶,或冠上國名,如阿拉伯茶、葉門茶、伊索匹亞茶、卡達茶等等。而常見的食用方式是咀嚼方式,除了可以提神、減輕疲勞,亦可以減少食慾,降低飢餓感,因此又稱為「非洲檳榔」或「東非罌粟」。目前阿拉伯鄰近國家已禁止食用與販賣,但葉門與東非一些國家並不禁用,當地市場仍可買到樹上摘取的新葉與嫩莖。由於所含興奮物質卡西酮,成分結構類似安非他命,具成癮性,但其價格便宜、服食方便,近年來漸以天然食品之姿在亞洲與澳洲現蹤,兩岸接連查獲這種外型激似紅莧菜的興奮性植物,或直接以「茶葉」申報入境販賣。
圖1. 卡西酮(Cathinone)、安非他命(Amphetamine)、甲基卡西酮(Methcathinone)與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 之結構比較圖。
相對於天然來源的卡西酮,甲基卡西酮(Methcathinone,如圖1左下)可說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卡西酮類毒品,其與甲基安非他命相近,只差一個酮基,因此危害性遠勝於上述之卡西酮。甲基卡西酮的發現得很早,早在1928年科學家嘗試製作麻黃素時,意外製成的副產物。一般而言,製作麻黃素或假麻黃素 (彼此為立體異構物) 時,只要控制不當,過度氧化即可變成甲基卡西酮,如圖2。而有趣的是將麻黃素或假麻黃素還原,則成為甲基安非他命。甲基卡西酮其主要代謝物就是卡西酮,然而在體內,亦有部分會被還原變回麻黃素或假麻黃素。
在醫學上,甲基卡西酮雖被評估可作為精神治療之藥物,但在化學上它還是甲基安非他命的類似物,因此具有中樞神經興奮效果,但是也隨其具有酮基而具有特殊的迷幻效果。90 年代,甲基卡西酮於美國中西部發生濫用現象,因此世界各國目前皆已加以管制,我國亦在2000年前將其列為二級毒品。麻黃素(Ephedrine)或假麻黃素(Pseudoephedrine) 轉變成
圖2. 甲基卡西酮與甲基安非他命之化學合成示意圖。
而這波的新興濫用藥物的氾濫,反而與上述無太大關係,而是大約在2010年前後,國際間突然出現了兩大類號稱為純天然的「新精神活性物質」:香料(spice)與浴鹽(bath salt),大幅流行於年輕族群之間。後來經毒物學家分析發現:其迷幻與興奮效果並不是天然的,當中皆含有高科技人工合成化學物,再進一步追查發現:竟然是從歐美國家的學校實驗室或藥廠中流竄出來實驗產品。其中浴鹽就是屬於卡西酮類合成毒品。這些經『設計』合成出來的化合物,以結構上之微小變化,並狡詐的混入天然物質中,輕易地躲避毒品法規的取締。而其製作方法更是透過網際網路聯絡傳遞,利益誘惑驅使其他國家一些具有化工、醫藥背景的人員製作其成品或半成品。再根據境外毒品需求的種類與數量,採取訂單生產並經郵寄等管道輸出,並利用各國管制差異來逃避毒品打擊。總之,這些狡詐的毒品設計者,循當年「安非他命類人工合成毒品」之策略:從甲基安非他命,進而製造出搖頭丸、MDEA、、、等30多種設計過之安非他命類狡詐毒品;因此也以甲基卡西酮結構為基礎,狡詐地合成出不同的苯環與胺取代基之卡西酮類合成毒品,衍生出40多種卡西酮類人工合成毒品,來躲避法律規範。同時這些卡西酮類人工合成毒品,也藉著網路行銷之方便性及隱匿性,快速在各國蔓延,特別是在青少年與學生族群間迅速流傳,由於濫用的程度極為迅速,2011年後各國政府相繼列管這些人工合成的卡西酮類毒品。
卡西酮類毒品合成的變化可分為4類:第一類只是很簡單的改變碳鏈的長度;然而為了增加效果,第二類即在苯環加入取代基團,例如:在對位苯環上插入甲基,即變成在歐美極盛行,俗稱喵喵的Mephedrone(4-甲基甲基卡西酮),而若插入甲氧基,即變成俗稱βk-PMMA的Methedrone。當喵喵被列管後,市場又出現「新喵喵」--4-甲基乙基卡西酮。第三類變化是模仿搖頭丸,在苯環上插入雙氧基,即變成俗稱βk-MDMA的 Methylone,而進一步改變碳鏈的長度,可變成βk-MBDB (Butylone)與βk-EBDB (Eutylone)、、等等。最後第四類,是除了苯環插入雙氧基外,在胺基插入Pyrrolidino 基團形成4級胺,並可隨意改變碳鏈的長度,例如卡西酮類合成毒品中危害性與致死性最高的MDPV (3,4-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即是屬於此類。
圖3. 卡西酮類人工合成毒品之結構分類
由於卡西酮類合成毒品種類眾多,目前有關體內代謝的研究不多,但就文獻結果與過去的經驗來看,主要代謝物大多仍為:二級胺原態毒品代謝為一級胺毒品之趨勢,因此初步檢驗,原有的安非他命或搖頭丸毒品之免疫抗體大致還可用,確認檢驗方法之前處理與目前的甲基安非他命或搖頭丸方法大致可以相同,只需修改監測離子即可。不過,目前國內之卡西酮類合成毒品的檢驗仍未普遍。相較之下,由於濃度高且不需要考慮代謝物的問題的成品檢驗,算是其中較為成熟的項目,且調查局與食品藥物管理署皆具有多種卡西酮類合成毒品之標準品,可供檢驗確認。然而,由於查緝不易,送檢的真實生物檢體數量相對地少,影響了建立檢測方法的動力,也在成本考量下,能針對常見卡西酮類合成毒品進行檢驗的單位也不多。且由於合成毒品之標準品與同位素內標準品取得常十分昂貴或根本無法購得,加上藥頭為了自己與使用者可以逃避法律制裁,只要該毒品一列入有刑責的二級毒品,上游很快地就製造出微小結構差異,但使用效果相似的新型毒品,造成在司法端面臨無法可管之困境,檢驗端也面臨無標準品與檢驗方法的窘境。
生物檢體可採用的檢體目前包括:血液、尿液、口水以及毛髮等檢體,但血液及尿液檢體之原態藥物只有短暫的偵測時間,須特別留意採檢時間與檢體的保存問題。由於,酮基化合物結構較不穩定,在血液、口水與尿液檢體中,原態藥物容易轉換回到原有的醇基化合物,因此保存溫度建議最好在- 20 ℃下。檢驗設備建議:盡量採用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LC/MS-MS),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或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GC/MS-MS) 常會因為衍生化時所需要的加溫,與氣相層析柱入口與分析烘箱之高溫,容易產生酮基還原與熱降解之問題,將使檢驗結果變得更複雜難斷。
總之,將各類毒品,依不同比例混入咖啡包、奶茶包及軟糖,似乎是台灣的另類的「新創」,也是「毒品大企業」的新經營模式。這些偽裝的飲品,有時誤食也不知道,檢出的濫用藥物以卡西酮類合成毒品為最多,同時驗出常伴有K他命、一粒眠或類大麻成分。喵喵 (4-甲基甲基卡西酮;Mephedrone) 、βk-MDMA (Methylone)、MDPV是這幾年最為流行的卡西酮類合成毒品,而新喵喵4-MEC(4-甲基乙基卡西酮)、氟甲基卡西酮、氯甲基卡西酮、βk-MBDB (butylone)、βk-DMBDB (Dibutylone)、N-Ethylpentylone等,正悄悄進入台灣的毒品市場。在清泉崗---軍中毒品事件爆發之際,初步檢驗:安非他命陽性,確認檢驗卻為陰性,其中似乎潛藏著檢驗漏洞—是不是卡西酮類合成毒品面對這樣新時代的新型挑戰,立法部門修法,檢驗機構能有所作為,才能使執法單位更能有效遏止這批「毒品大企業」的歪風。
參考資料
[1] 食品藥物管理署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資料 (105年11月)
[2] Testing for Designer Stimulants: Metabolic Profiles of 16 Synthetic Cathinones Excreted Free in Human Urine, Journal of Analytical Toxicology 2014;38:233–241
[3] 卡西酮類新興毒藥品檢驗發展現況http://www.mjib.gov.tw/FileUploads/eBooks/dfa7405ae1754363baa9bb6101f2a63b/Section_file/7249509091e8490b9e6b3f6f8c2a4da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