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檢小百科

Medical Lab Encyclopedia

醫檢小百科Medical Lab Encyclopedia

2012/3/15

流感快篩準不準

陳玉

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所導致的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可說是最嚴重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之一,近幾年來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及新流感皆屬之。尤其一旦出現傳染力強、致死率高的流感病毒株,常會造成跨國大流行,所以流感一直是國際間防疫政策的重點監控對象,也是最令醫護團隊頭痛的感染原之一 流感病毒在分類上屬於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因其核蛋白抗原的不同可分為A、B、C三型,A型及B型較常造成季節性流感。另外又可根據病毒表面抗原結構血凝素(Hemagglutinin, H)及神經胺酶(Neuraminidase, N)的不同組合區分亞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流感病毒命名法,正式的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個要素,例如A/swine/Lowa/15/30 (H1N1)代表的是1930年在lowa分離的以豬為宿主的H1N1亞型A流感病毒,其毒株序號為15。 A型流感病毒因為可以在不同物種間傳遞,所以每隔幾年就可能出現H及N不同組合的變化,稱之為抗原性變異(Antigen shift),容易造成大流行;B及C型流感病毒則未見抗原性變異,僅有一般病毒一段時間可能出現的抗原胺基酸點突變,稱之為抗原漂移(Antigen drift),通常不再細分亞型。 在臨床上,檢測流感病毒的標準方法為病毒培養及RT-PCR等分子生物學檢驗方法,此兩種方法都可以檢測到亞型,但都因為需要特殊的儀式設備以及較長的檢驗時效,病毒培養需要4-14天,RT-PCR需要2-6小時,故在一般醫療院所並不普及;常見的流感快篩試劑則是以血清學為基礎,具有快速(10-30分鐘)及操作方便(肉眼即可判讀)的優點,為最普遍的篩檢工具。 目前市面上有多種不同廠牌的流感快篩試劑,其敏感度與專一性因抗體設計位置或試劑組成的不同而異,但其原理都是用已知的抗體偵測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再以免疫沈澱的方式呈色肉眼判讀,專一性可達到90-95%,且可區別A型流感及B型流感,陽性結果幾乎就可以確定患者遭受流感病毒感染,醫師可依此考量給予及時的抗流感藥物治療;但其缺點為敏感度仍嫌不足,只有50-80%,會受檢體內病毒活性及病毒量影響檢測結果,容易造成偽陰性,故無法依據陰性結果判定未受到流感病毒感染,醫師還需要針對其症狀再加以判定,或是等候病毒培養或RT-PCR結果確認之。 流感快篩試劑準不準?這是流感流行時期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如上述說明,陽性的結果可以驗證醫師的懷疑,而且知道其感染原與目前流行之型別是否相同,決定是否給藥;但陰性的結果,只能提供給醫師參考,最終的診斷還是要以臨床症狀為依據。